巨灾下的保险理赔:近百亿估损额与中图网憾事
2023-08-17 20:34:59 今日保

文丨三藏 编丨灰灰

2023年,台风、暴雨、洪灾、地震,极端天气频仍。


(资料图)

大自然惊人的破坏力,无情地摧毁人类的家园。

重灾之下,作为社会 “稳定器”的保险业,动作雷霆,积极应对。本轮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主要集中在财险领域,涉及车险、企财险和农业保险等险种。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

截至8月15日,河北等16个受灾地区保险报案26.6万件,估损金额97.6亿元,赔付及预赔付共计14.5万件、25.4亿元。

在受灾地区保险机构收到的保险报案中,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福建6个受灾严重地区保险报案24.5万件,估损金额90.5亿元,赔付及预赔付共计13.3万件、24亿元。

同样截至8月15日的初步统计,6个灾情严重地区已发放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等相关贷款138.9亿元。

近百亿的数字,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相对于本轮灾害造成的更巨大的直接损失,这个数字还是太小了。

又一次,在巨灾风险面前,多少该赔的没保,成为沉重的遗憾。

一方面是对受灾群众爱莫能助的无力感;一方面是对保险行业专业性遭到无视的遗憾。

1

-Insurance Today-

中图网为什么让风险“裸露在外”?

不能保、不敢保的风险太多了

实际上,保险公司不敢保的不只是巨灾风险,诸多细分风险亦不敢保。

本轮灾情下,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中图网遭受“灭顶之灾”,就是细分风险不敢保的一个例子。

在这次涿州水灾中,中图网遭受巨大损失,眼见着存有400多万册图书的巨大仓库浸泡在深达3米水中,这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还有不可复制、不会加印和稀缺、绝版、老版图书,深深的无力感冲击着人们视觉与心灵,但这只不过是芸芸众生在巨灾面前的一个缩影。

回到保险视角,在这样一个颇具业务规模的生态场景里,在整个社会保险意识普遍提高的当下,中图网购买商业保险、拥有保险保障,本应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当灾难发生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即便如中图网这种在图书领域相对头部的企业,保险却仍然绕道而行。

究竟是人们的保险意识还不够高?还是保险产品的覆盖能力不够足呢?

经多方了解,相对靠谱的说法,是因为标的承保困难、风险不可控,在保险公司给出了难以承受的高价续保条件后,中图网不得不让风险“裸露在外”,放弃保险。

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的并不完全是巨灾保险的问题。因为即便放在国际市场来看,巨灾保险也更多是由政府出资购买,保障也大多具有局限性。不仅如此,在保险承接主体上,也不能只依靠一家保险公司来独立承接。

此次中图网的保险遭遇,并非偶然。现实之中,有一大批仓库没有保险保障。

这当然是目前中国财险市场的一个空白——虽然有保险需求的场景,但在现有理念、技术与认知下,不能保、不敢保的风险太多了。

2

-Insurance Today-

保险公司的“专业性”

局限在了“保与不保”的选择上

如果站在保险公司商业经营的角度,这次中图网的遭遇,恰是保险公司风险筛选专业能力的充分体现,有效避免巨大潜在风险的做法,堪称“教科书式”操作。

但是,这也恰反映出保险作为整个社会风险管理“最专业”的行业,真正可发挥专业性的地方还局限在“保与不保”的判断题上。

至于行业近些年一直强调的保险行业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从赔到防进行思路上的转换,要实现“风险减量管理”。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据说前两年某地有一次政府招标业务,多家保险公司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为了做好业务攻关,甚至多家保险公司班子成员都亲自出动。

然而在谈及如何做好风险防范这一话题时,保险公司全傻眼了,来得都是负责销售的领导,地方政府不得不委婉的表示:需要和懂工程的人聊聊。

这无疑反映出保险公司对于保费获取方式的理解,仍停留在保险专业性以外的部分。

事实上,财险非车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落到保险公司下属机构层面,水平就更参差不齐。

3

-Insurance Today-

保前防灾防损,忙半天或为他人做“嫁衣”

保后风险减量,费用没出口还可能降费率

其实,保险公司并非只愿意去做一些“保与不保”的判断题。如果能通过开展一些“防灾防损”,实行一些“风险减量管理”,是可以把一些不可保风险、或者费率较高的风险,变成可保、费率可接受的风险的。

并且,一定程度上,保险公司真正的专业性,也不是完全不支持做一些“防灾防损”与“风险减量”的工作的。

但问题是,开展这些工作,是需要有费用支持的。

事实上,在早些年市场竞争还没有那么充分的时候,的确有一些头部保险公司,联合经纪公司,在给客户设计保险方案的时候,增加防灾防损的内容,实际服务中也切切实实在这么做。

有一些甚至在承保前保费还没收到手的时候,就提前进行了风险防范指导。毕竟,在当时市场环境下,只要前面谈妥的业务,后面不会“飞”的。

但是,随着市场“做大非车”竞争的加剧,非车险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一方面,事前开展防灾防损工作,对于保险公司是否能最终获取后续业务,存在“不确定性”,两者不再具有“强捆绑”关系。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在前期付出,而最后却是为别人做“嫁衣”。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费用竞争的加剧,防灾防损也逐渐变了“味道”,变成保险公司专业性之外的存在,懂得都懂。

近两年,行业又有新名词——风险减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保后管理,即业务进来后,保险公司再想办法去降低风险。

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严格执行条款费率的当下,即便保险公司想用保费去开展一些“风险减量”工作,在财务处理和合规审计上,很难行得通。

不仅如此,一旦非车险的赔付率通过“风险减量”降下来了,客户方往往并不领情,反而认为保险公司赚大了,要求在续保时进一步降低费率。

所以保险公司 “专业”的做法,反倒成了非车险费率逐年降低的原因。

4

-Insurance Today-

保,该如何保;赔,又改如何赔?

到了理赔阶段,巨灾风险下的保险公司赔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保险业真正能赔多少?发挥多少经济补偿作用?一直以来,常常会被人们猜测、质疑和诟病。

至于 “这也不保、那也不保”的保险公司,是否会迫于压力,最后 “通融赔付”,从历史来看,是个大概率事件。

毕竟,只要保险赔少了,那就是问题!

那么,具体到本轮灾情,损失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未有官方全面数据统计,从各地的报道来看,损失极其严重。

然而保险的赔付能够覆盖其中的多少?在这里,就不仅仅是保险专业性的问题了。

其实,每到巨灾时刻,就是保险业纠结时刻。

一方面,面对巨灾,义无反顾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查勘理赔;

另一方面,巨灾发生率低,保险很难依托大数法则,市场化转移风险。

保,如何保;赔,如何赔?

如果通融赔付不可避免,那么能不能早作打算,留出时间空间,将巨灾风险分散到具体的细分领域,探索出既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又在市场上化框架内的可行路径呢?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