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现代人印象中的报夹,是单位办公室用两根木棍(也有铝的)将多份报纸夹在一起,然后用螺栓固定。事实上,还有一种报夹,用细铅丝编织两面的网,将报纸放入其中,中间用根绳子一扣,两面夹住,然后就挂到弄堂的墙上,这是简易报栏,虽然简陋,但很实用。
我家住老式公房弄堂口第一家,上海弄堂口的标配是剃头摊、皮匠摊,还有报夹。那时没有电视机,有无线电的人家也是少数,一般人家很少有订报纸的,因此在弄堂看报就成了人们了解资讯的重要窗口。报夹就是一份解放日报,那时报纸只有四个版面,报纸一挂出来,就围拢了不少人,每个人的阅读速度不一样,有的人看完了第一、第四版,急着看反面的第二版、第三版,有的人也不征求他人的意见,自作主张,将报栏翻转,其他人尽管有意见,也只能嘟哝几句;文明点的,和别人商量换版面,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小屁孩,基本上都由别人说了算。也有人将“铁丝网”取下拿在手中,站在弄堂中间,这样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不存在需要别人同意而翻转报纸,阅读者在报夹下钻来钻去即可,缺点是影响了行人走路。“铁丝网”编织成蜂窝状,有四五公分大小,一般不影响阅读。偶尔有的字被铅丝挡住,就拨弄移动,那铅丝也就断了。我因为处在弄堂口第一家。星期天早上七点多钟第一件事情就是探头看看报纸贴出来没有,如果贴出来的话就赶紧去阅读。按照现在的说法叫抢沙发了。有的时候,有重要新闻,报纸出版得晚,那要多探头几次了。最开心的时候,报夹前没人,于是取下报夹,坐在小皮匠的凳子上看。
在报夹前看报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次,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尽管当天晚上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已经知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了。第二天大家还是一早就聚在弄堂口,等报纸一挂出来,都挤了上去,足足有几十人之多,后面的都踮着脚,刚升初三的我被挤得透不过气来。我脑子一转:“请大家别挤,我来读报,如何?”大家都说好,于是,剃头师傅、小皮匠生活也不做了,我用普通话朗读这激动人心的新闻,在朗读过程中,有人插话,马上被其他人制止。这个时候的我成了小明星,读到精彩处,大家一片掌声,一阵喝彩。事后,邻居们见到我母亲,都夸我普通话标准,朗读有感情,不怯场,我也得意了好一阵。
以后我工作了,当有权决定可以订报的时候,我在自己单位订了不少报纸,自此,就很少去看弄堂报夹里的报纸了。(郑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