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治愈童年的人,可怜。
用别人的一生治愈童年的人,可恨。
(相关资料图)
用别人的童年,治愈自己一生的人,可……?
马原儿子之死,让我想起一个被误读误传很久的人物——印度的“圣雄”甘地。
甘地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还在英国留学,却不太给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一直活在贫困和匮乏中。
他敌视蛋白质,连大豆都不吃,即便老婆孩子因为缺乏影响快死了,甘地也不觉得需要吃点东西补补。
甘地以绝食要挟英国人,最后一次,丘吉尔丧失耐心,为他准备好了棺材,结果甘地的妻子饿死,让甘地在舆论上又赢了一局。
即便过了一百来年,现在很多人看甘地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照片仍然会肃然起敬,然而事实正如他的一个随从告诉英国记者,“为了让甘地活在贫困中,我们国大党花了更多的钱。”
尽管在1930年代,甘地已渐出政治圈,但他的全球粉丝仍然相信,印度独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要占首功。
而在二战中,甘地给犹太人的建议是与其让纳粹灭绝,不如自杀控诉德国人,给中国人的建议是让日本人随便杀,但是要告诉日本人,剩下的中国人继续会反对你们。
他的非暴力,最后沦为圈禁暴力受害者的枷锁。
这样一个人,真值得人类爱戴吗?
是不是,在现实中你可能非常厌憎的一个人,如果披上圣雄或大师的金光,你就会顶礼膜拜。
你会为他一切不人道,无人性,没人味的言行辩护,你会不断拔高他的善良和无辜,就像你高估自己的认知与德性一样。
到了最后,捍卫偶像的金身,就等于捍卫你自己。
是的,我说的就是那些为马原辩护的老男人。就像甘地一样,他活在自己的城堡里,肆意奴役虐待身边的人。
甘地描述自己夫妻关系的话,简直是给马原量身定制,“我是一个残酷又仁慈的丈夫,我自以为是她的老师,出于盲目的爱而折磨她。”
那位惯使一把战斧的著名诗人顾城,又何尝不是如此?
前天,读完《》后,我告诉人物的一位朋友,我很不喜欢里面一些句子的风格,它们让我想起顾城的一本书,《英儿》。
也许马原的城堡,就是另一个激流岛?他没有顾城那么暴烈,但一些残酷同样裹在星辰清风中,为城堡,为城堡主人和他的亲人们,塑了一座不死不休的牢狱。
我不敢断言马原有无精神病或精神障碍,但他看上去明显很需要帮助。而这些帮助,并不包括强词夺理为之曲护。
我没看到有人指出人物的报道失实或剪裁的地方,只是有极少数人以猜测和臆断代替说理,骑在马原的城堡上继续砌砖。
不把他砌死在墙里,这群人不会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