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通讯员 袁仕联
图/主办方提供
4月20日,约60位国内脑科学领域顶尖的院士、专家相聚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参加由广东院士联合会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松山湖科学会议。为推动中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及在大湾区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学研融合示范,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将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领域,采用“1+1+4”模式,即1场全体大会,1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百人会,以及脑科学、类脑计算与系统、类脑芯片、类脑智能信息处理4场专题学术讨论会。
最强智能算力平台将落地深圳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大会上透露,鹏程实验室在网络智能领域,打造了一个基于国产软硬件系统的智能算力平台——国之重器:“鹏城云脑Ⅱ”大装置,该装置在国内许多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能够支持包括AI大模型的使用训练、开放共享赋能等。目前,该装置正在进行科研论证。不仅如此,未来还计划将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鹏城云脑Ⅲ”大装置,“鹏城云脑Ⅲ”的智能算力将达到16000P,将是“鹏城云脑Ⅱ”的16倍。
此外,鹏城实验室还计划在深圳光明区打造面向6G超宽带通信的“鹏城云脑设施”。深圳在光明区建设布局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含11个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涉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近1500台/套,建成后的脑设施或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脑科学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同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松山湖科学城也在谋划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
脑科学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待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说,为什么脑科学这么吸引人?因为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课题是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是如何产生的。脑神经环路可以产生10的14次方的连接点,形成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
“我们不单要知道整个网络结构是怎么回事,更要知道其中的环路,是如何进行特殊功能的工作原理。这是脑科学目前要努力的方向。”蒲慕明说。
他还表示,希望未来的类脑算法能够超算深度学习算法,这将是人工智能下一步重要的突破点。即使强如ChatGPT也没有突破这一问题。人脑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效,神经网络建立起来后,仅需30瓦左右的功率就可以操作,一个成年人的能力是人工智能不能超越的。
每一个神经突触就是一部小型计算机
“神经细胞真的太好玩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明杰说道。
他表示,每一个神经突触就是一个小的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每个人学习记忆、成长、衰老的过程中一直在变。但是目前人类却连突触究竟如何形成的最基本原理都不知道。如果将突触放大到电子显微镜下,会发现每个突触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单元——负责发送信号的神经元,这个神经元会把信号分子放在一个囊泡中,受到某种刺激后,它自己会知道释放信号的速度和数量。而在接收信号的神经元里,接收受体在细胞膜上高度地浓缩,浓缩程度、有多少分子参与决定了这个突触有多强大。
“我们开始学习,突触会变得更大,记忆小时,它会变小,而如果我们年老退化了,这个突触可能会消失。”
认知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还未搞清
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在《脑科学临床转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临床神经科学是脑科学问题源泉和研发成果应用基地。
“脑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会产生严重后果,而目前它的发病机制不清楚。为什么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认知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没有非常好地解决?这就需要我们把脑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能够有效结合起来。”赵继宗认为,临床是问题的来源,不过临床发展的问题,临床大夫确实很难单独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正因如此,研究发现的问题要到临床中检验,科学研究的结果要到临床中验证,最后通过精准医学来产业化。
会议期间正式发布了《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据介绍,会议期间还召开院士专家咨询座谈会,结合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需求,围绕“如何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进行讨论,邀请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己所在地市、高校院所、科研领域及所掌握所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何昱
校对 |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