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不同的人生规划和考量,当下一些大学生选择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受访大学生中,本科一二年级的占17.8%,本科三四年级的占67.7%,硕博非应届在读的占10.2%,硕博应届毕业生占4.3%。
(相关资料图)
假如找工作不顺利,13.6%受访大学生会选择延毕
上海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赵佳本应在2022年6月毕业,目前申请了延毕一年。“2021年9月是我的秋招季,当时也拿到了比较满意的offer(入职通知),签了三方。但寒假的时候,企业先是通知我组织架构调整,原来的那条线被砍掉了,要更换我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城市都要发生变化,之后在3月份直接跟我毁约了。”赵佳立刻开始参加春招,虽然最后也拿了几家公司的offer,但和之前的offer相比,无论是平台、薪资待遇还是岗位的适配性都差很多,“内心没有办法接受这个落差,就决定再来一年”。
调查中,9.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很多选择延毕的同学,63.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一些,14.5%的受访大学生身边没有,12.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清楚。
武汉大学某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杨辉正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他表示,学生延期毕业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学业问题导致的延毕,多是基本学制内学籍异动、毕业论文不合格导致,这属于“被动”延毕。另一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出于求职需要主动申请 “延毕”以保留应届生身份。“学生学业没问题,但拒绝参加答辩或者干脆直接不提交毕业论文,这种做法在不同高校都存在,近几年越来越多见”。
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何文宝本科阶段曾暂停学业一年,“大学期间,我一直在为出国留学作准备,但由于疫情原因原本定下来的交换项目去不了,想等一等,因此在大三升大四的时候申请了暂停学业,对我来说就像是延毕一样。”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学位论文的抽检更加严格规范,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杨辉说,有些学生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认知不足,没能及时更新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因此在求职受挫或者offer不理想的情况下,希望以主动申请延毕的方式保留应届生身份“再战一年”。
调查显示,48.7%的受访大学生觉得一些同学选择延毕的原因是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
赵佳延毕之后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相关内容的帖子,其中一条帖子的浏览量达到了10万+,很多有类似情况的人在下面留言,抱团取暖。“从留言中我感觉大多数延期毕业的学生是因为论文没完成或者盲审没通过。只是这几年因为就业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家认知的改变,为了求职延期毕业的人慢慢增多了。”
调查中,42.8%的受访大学生觉得选择延毕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杨辉说,对于择业期的应届生身份,不同用人单位有不同理解。根据相关就业政策,严格来说只有毕业生手中的毕业证、学位证的取得年份,才是该毕业生的“应届年份”。现有部分地区提出“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期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视同为应届生”。但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视同”,毕业两年内是否可以认定为“应届生”,用人单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赵佳也提到,虽然国家的政策是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但实际操作中,有些岗位还是只要当年毕业的应届生。
“以毕业后两年内是否交社保来区隔‘应届与非应届’,本身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做法,毕竟如今的就业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锤子买卖,应当允许求职者进行就业试错。另一方面,有部分学生因为怕失去应届生身份而不敢参加工作、不敢交社保,一心待在家里‘考公考编’,或多或少催生了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或不就业的情况。”杨辉说。
调查中,延毕的其他原因还有:想按自己的规划和节奏走(39.4%),多一年时间准备考研考公等(38.5%),没找到合适的工作(37.6%),因交换、创业等情况需延长学习时间(26.2%),毕业季多线并举精力不够(24.6%)等。
赵佳还提到另一个问题:一名毕业生有两份三方协议,只有第一份丢失或者是确定跟上一家单位毁约的情况下才会给第二份,“万一签三方后出了问题,只能重新找工作,找不着就可能会延期毕业”。
假如找工作不顺利,39.8%的受访大学生会先就业再择业,21.5%的人会考研/出国留学/考博,13.6%的人会延毕,保持应届生身份,16.1%的人会自己创业或者自主就业,8.3%的人会待业,慢慢找合适的工作。
杨辉认为,对于延毕比例逐渐提高的现象,学校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其次严格毕业的筛选机制,区分哪些人能延毕、哪些人不能延毕,再就是从入学就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素质。
延毕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办法
调查中,对于一些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选择延毕,49.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能解决问题,相当于多了一次机会,减少了试错成本,39.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不能,只是拖延时间,该面对的迟早要面对,11.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好说。
“延毕一年、保留应届生身份真的有助于求职‘上岸’吗?未必!”杨辉说,作为准毕业生,必须要对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有清晰感知,学校的就业类课程也有必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解读和引导。至少就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的趋势短期内仍会持续下去。尽管就业岗位池在大力扩充,但也不可能急速扩容。所谓的“应届生红利”在巨大的求职人群面前早已被稀释。“以上海某头部高校专职辅导员招聘为例,往年招聘计划固定在20人左右,但据该校人才招聘工作组透露,2022年招聘期间接收到了2000多份简历,这一数量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赵佳也表示,延毕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办法,它对个人的要求反而会更高。首先,要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其次,一定要好好利用延毕这一年。
也有人担忧,延毕后会和同龄人的节奏不同步,对此,64.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不要被“社会时钟”限制,50.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利用这段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更重要,49.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只要不虚度每一天,节奏不同也能收获满满,35.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不能盲目跟风。
“我当时延毕的时候很沮丧,本科同学都毕业了,好朋友都去了理想的大学读研,我却还要插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里接着上本科。那段时间我感到很难过,但后来还是调整好了情绪。”何文宝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你觉得这个节奏对于你来说是合适的,就可以往下走”。
杨辉说,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可以适度缓一缓。但从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延毕应该是一个很慎重的决定。他认为,对于因为就业原因拟申请延毕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没能在应该毕业的这一年找到心仪的工作。“是个人能力不足?是在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不够?是还没有为求职做好技能准备?还是自己的目标预期与实力不够匹配?”他表示,如果不从自身做反思和调整,单纯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托于所谓的“应届生身份”,“这是一种缘木求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孙丽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